第1165章 克隆狂潮(1 / 2)

重装突击 金属裂纹 1144 字 29天前

今后的太空轨道工厂不再需要长达数公里的肋骨式船坞,而是只需要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各种标准化舱室就可以。

或者说,战舰这种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进入了组装化时代!

界时人类的战舰完全可以根据任务的情况不同任意搭配舰内的舱室,甚至可以根据任务时间的长增加或者减少舱室数量,达到同一个型号的战舰,大可达十几二十公里,小可以几公里的目标。

模块化战舰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维修补充非常简单,只要拆掉损坏的部分,换上完好的标准化模块,立马就能修复战舰!

以共和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设计模块化战舰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在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设计部门很快就拿出了设计图纸,交付军工部门进行试生产。

短短几天的时间,由分散在各个星系的轨道工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标准化模块全部送到蓝光星。

第一批标准化模块包括核心区、动力舱、储存舱、武器舱、空降准备舱、侦察设备舱,甚至还有传送舱。

其中长度最高的要算武器舱中的重力炮,十几公里长的重力炮不仅是一件武器,它厚实的外壁,还是战舰骨架支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的标准化模块都是同样的标准,边长都是十米或都十米的倍数,并且在规定的位置上开出通道走廊,边角加装固定结构,侧面设置巨型插座一样的能量传输接口。

现有战舰的核心区都是椭圆形,但新的核心区也改成了方形,除了体积比旧式核心区略大之外,新式核心区本身就是一艘小型飞船,一旦情况不妙,可以立即抛掉核心区外的所有舱室逃之夭夭。

总而言之,新式战舰的设计十分地人性化,并不因为拥有克隆技术而忽略战舰本身的安全性。

在徐世杰的亲自主持下,第一艘由标准模块组装的实验舰开始组装。

先是核心区就位,接着小型拖船将刚性骨架的内层安装在核心区外,然后按照需要扩展骨架,并将各种舱室拼接到位,只用了十几分钟,拼接好的战舰就出现在蓝光星外空。

因为第一艘模块化战舰只是进行理论方面的测试,因此只有舱室没有装甲,组装完之后虽说已经拥有了一艘战舰需要的所有功能,但在缺乏装甲保护的情况下,还不能进行高速飞行,只用几公里的秒速飞了一小会儿,通过这种方式证明模块化方案可行。

这艘实验舰只存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一拥而上的拖船重新拆散,接下来设计部门要对舱室结构和模块的规格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最起码,模块以十米和十米的倍数作为基础长度就不是个合理方案。

战舰的改进如火如荼,牺牲人员的克隆也争分夺秒。

然而这一次的克隆却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有十几个战士的干细胞在成型之后,在胚胎阶段出现了明显变异。

胚胎变异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就算正常的生死细胞,也有可能出现变异,不过克隆人的技术早已成熟,在几次大规模克隆中都没出现一例变异,这一次却一下子出现十几例,怎么能不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