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2 / 2)

姽之婳 三千世 2089 字 23天前

镇国公让人拉了十辆大车,车上装满了钱粮和学习用的笔墨纸砚,再带着林晞,施施然上门了。

看着几乎要将书院堆满的钱粮和物资,长孙荣很愤怒,他老人家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镇国公却说:“谁说这是给你的?我这是给广大来求学的贫家子弟的!”

镇国公让人在书院外的大路上支了个摊子,又派了亲兵天天在这里发传单。

传单上写的清清楚楚,镇国公府有感于云深书院免费开课培养贫寒子弟的义举,将为广大学子提供每日一餐和日常所需的笔墨纸砚。

每日一餐,两个大饼和一碗插着筷子不倒的粥,再加一点酱菜。

笔墨纸砚的档次也是最低的,花不了镇国公几个钱。

对于有钱的富家子弟来说,他们不屑于用这种东西,可是对那些身无分文的贫寒子弟来讲,这简直就是及时雨啊!

没多久满朝文武都知道了长孙老大人家开的书院,有镇国公的一份。

长孙荣听到传言后气的好几天没睡好,最后只能捏着鼻子收了林晞这个徒弟。

长孙荣本想着要是林晞资质不堪,他就有理由拒绝了。

结果老头仔细询问一番,发现林晞这小子虽然年纪小,可是读的书不少。

林晞以前的先生学识不足,他自然也没学多少知识,可是该背的文章一个字没少,甚至因为他没机会深入学习,空余时间都用来背书了!

小孩记性极佳,虽然达不到过目不忘,但多读几遍就能熟记于心。

而且小孩和他名义上的姑父实际上的爹比起来,简直太有礼貌了!

林晞小时候长得还可爱,嘴巴也甜,长孙荣最开始收林晞只是迫于镇国公的压力,时间长了,长孙荣就觉得……哎,收这个徒弟也挺好的。

而且长孙荣收了林晞当徒弟没多久,镇国公这个大土匪就被重景帝打发到边疆四处巡查了,没了老子在眼前晃,长孙荣怎么看林晞怎么觉得顺眼。

于是长孙荣就选择性地忘记了林晞他那个无赖爹,开始好好教导林晞。

林晞也没辜负长孙荣的期待,收徒不过一年,林晞就考中了童生,又三年考上了秀才,如今在国子监读书,很为长孙荣长脸。

长孙荣的学生有很多,今日告御状的那个算是林晞的师兄,也是长孙荣比较喜欢的一个学生。

消息一传出来,长孙荣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思考了许久,打听了林晞请假回家,掰着指头算了算时间,这老头索性直接去了定国公府。

诚如他所想,镇国公还真就在定国公府,被长孙荣堵个正着。

因镇国公回朝,林晞这两日请了假,不在国子监,自然也不知道国子监的同窗干下了大事。

林晞听说老师登门时还很开心,他是知道自家父亲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些僵,如今俩人阴差阳错在定国公府遇到了,那若是能从中缓和几分,岂不美哉?

林晞想的挺好,等他将长孙荣请到正厅,奉上茶,长孙荣一开口,林晞才知道外面出大事了。

林晞还是读书的年纪,镇国公黑着脸直接将林晞撵了出去,关上门,开始和长孙荣聊天。

长孙荣的意思很简单,他希望镇国公出面,压一压明远侯,将他那个可怜的徒弟从牢狱里捞出来。

镇国公气乐了,他大义凛然地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长孙老头,这种事难道不应该去找大理寺卿吗?”

长孙荣只说了一句话:“阳关外寿昌互市上缴的税额增长缓慢,存有猫腻,陛下有意重整西北之地,否则陛下何须将您调回来?”

镇国公听后翻了个大大的白眼。

长孙荣前半句话没说错,重景帝的确想搞一搞西北,但将他调回来和搞西北可没关系!

他是没打算再回边疆的!

“敦煌郡守不过是明面上的替罪羊,当年明远侯和韩泾侯将西北边界线向外拓展,西域硕大版图全归楚朝所有,但有鉴于西域文化和习俗的特殊性,朝廷往那派遣的官员很少有能留下来的。”

长孙荣慢吞吞地说:“不得已之下,朝廷遂定了权宜之策,要求打下疆域的将军们便宜行事,先行处理当地政务,三年后才交归于国。”

“可即便驻守的大都督们将政务还给朝廷派遣的官员,前几年的税收依旧有大部分被大都督吞了,直到这几年才慢慢有了起色。”

长孙荣盯着镇国公的脸色,一字一句地说:“作为开创了不尊上令而出兵他国,夺取了九真、日南之地的谢公爷,事情发展到如今的局面,您难道打算袖手旁观吗?”

镇国公闻言猛地看向长孙荣,脸上惯有的大咧之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深沉。

镇国公心里很郁闷。

说起来楚朝的将军都督们全都胆大妄为,然而开创不尊上令之先河的,当属镇国公。

☆、丰功伟绩

镇国公曾驻守交州,某年某月某日,桂林郡的某些商人和隔壁邻国林邑国的商人起了商业纠纷。

镇国公当时还没封爵,只是统帅三州军务的副都督。

对,他还是个副的,正都督还不是他!

真正的交州都督是如今恨不得将镇国公抓回去干活的弘毅侯吴老侯爷。

听说下辖的商人被邻国欺负,本质上是土匪的谢都督毫不犹豫地直接带着人打了回去。

恰好当时吴老侯爷想要告老还乡,琢磨着还朝的事,觉得要是打胜仗了,宣明帝也许会将他调回去,就暗搓搓地同意了镇国公的做法。

林邑国立刻遣使臣入楚,想要找当时还在位的宣明帝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