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混乱(1 / 2)

抗战游侠 锋利的柴刀 1690 字 1个月前

“车辆原地掉头,回去将队伍后面的难民接上来。”满眼血丝的陆远跳下车安排着,为了应对这15万难民的紧急撤离,陆远将所有能在城里找到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卡车、轿车、三轮车、自行车、马车,甚至还有数量超多的黄包车。数量庞大的人流终于在下一个街口一分为二,继续向挹江门进发的是需要撤离的平民,而方向相反的那些则是重返战场的国军士兵们。

随着大量原本已经逃离阵地的国军士兵返回,城里各方传来的枪声陡然激烈,越来越多的失散军人汇集到了一起,之后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日军马上要破城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军人向着各处城门危危欲坠的阵地进发,南京的城里到处都在战斗,到处都是准备决一死战的人。没有人害怕,因为他们有信念,南京能守住,他们不再感到被抛弃,因为他们还在南京,还在南京和大家一起战斗。

重庆南岸,黄山领袖官邸。

蒋委员长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当下睡意全无索性披衣起床,独自一人来到后院散步。

先前的淞沪会战,蒋委员长可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打赢淞沪会战,蒋委员长甚至不惜血本投入了除汤恩伯集团外几乎所有的嫡系中央军,连三大御林师36师、87师、88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都全部调上了淞沪战场,由此足见委员长决心之坚定。

不过理想终归只是理想,现实却是残酷的。淞沪会战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现在日本人又在攻南京了,蒋委员长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指挥第2军团、第66、第71、第72、第74、第78、第83军等部队十几万人保卫南京。现在南京城已经是战火连连,想想南京城里那几十万百姓,蒋委员长对唐生智气的牙都痒。这个蠢货就不知道在开战前先把百姓迁过长江来吗,现在晚了,想撤也撤不出来了。

正当蒋委员长心里浮想联翩的时候,背后响起了说话声。

“什么事情?”

“达令,是侍从室来送电报,是胡宗南发来的。”蒋夫人递过来一份电报。蒋委员长一看电报内容,顿时神色飞扬,连连叫好。蒋夫人差异的问怎么了,是什么事情这样高兴。

“我刚才还在担心南京的战火会波及百姓,寿山的电报说有个叫霍格的德国人从下关码头带过来25万南京的难民,说是还有后续要过江的,问我如何安置。”

“达令,这真是太好了,我明天就去见德国大使。”蒋夫人欣喜的说道。

“委员长,这是江北又发来的一份电报。”侍卫官又送来一份电报。

“原来是这样啊,我看你明天还是不要去见德国大使了。”蒋委员长蒋手里的电报递给了蒋夫人。“叫人查查这个陆远是什么出身,小小的年纪就有如此的能力,不错呀,很不错。”委员长一声令下,中统、军统的人办事效率自然是高,一通鸡飞狗跳的忙活,有关陆远的资料就放在了委员长的桌上。

只是军统的这一番忙活并没有令蒋委员长满意,因为军统搜集来的资料,就只有薄薄的一张纸,而且也只有陆远的名字和大概年龄,其他就是陆远在南京城里组建安全区和策动溃兵们继续战斗掩护城内平民撤离的事情。至于陆远和德国人之间的关系和他在上海干过的那些事情,资料中却只字未提,因为军统根本就不知道。

翻看着手中干巴巴的那张纸,蒋委员长只能赞叹陆远的年龄,居然才18岁。“我要召开记者会大张旗鼓的宣传陆远,让国人都知道这个少年英雄。对了,还要通知寿山,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唐城的安全。”是啊,中国现在太需要一个英雄了,中华儿女也实在是太需要抗日英雄了。自从七七事变以来,国军在华北、淞沪两线损兵折将、屡战屡败,为此国内国际舆论已经是一片责难,现在是时候扭转舆论风向了。

只是此刻忙碌不堪的陆远却并不知道这些,他已经带着第一批准备离开南京的难民赶到下关码头,看着码头上拥挤的人潮,陆远的眉头紧紧皱起。又一条装满难民的船离岸了,船舷上栓满了绳子,绳子的另一头连着木筏,每一条木筏上都挤满了人。船和木筏都离开了,可江边还是人头涌涌,很多没能登上船的难民,他们不甘心,他们为了赶上下一艘船,就围在江边等着,在心里默默为第一批过江的人祷告。

这些渡江的人们能不能安全到达对岸还是未知之数,4条外国渡轮和十几条木质帆船组成的船队,唯一的保护竟是几艘汽艇上的机枪。“这样不行,太慢了,要加快速度。”陆远看着岸边聚集的大量难民,随即对站在身边的黄海山言道。

黄海山却面有难色的挠了挠头,“长官,咱就只有这么多船,木筏子都拿来了,可是这人实在是太多了。”

“那就派人把旁边的房子拆了,所有的木头都拿来扎木筏,动作要快,北边不知道还能顶多久。”陆远担心的看着幕府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