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1 / 2)

世家子 清涴 3249 字 1个月前

徐氏没有卖关子的爱好,安抚性地拍了拍徐清漪的手,柔声笑道:“你放心,我虽然学着把脉不久,但这么明显的滑脉还是能把得出来的。你肚子里这个孩子健康得很,脉象十分有劲。”

这几年宋璟听从顾淮之的嘱咐,一直变着法儿地给顾玄和徐氏补身子,徐氏心血来潮跟着宋璟学了一点,诊脉倒也不差。

顾淮之时隔九年再听到自己要当父亲的好消息,激动之情不下于当年得知徐清漪怀了顾燮之时。

前几年在青州,顾淮之实在太忙,一个月倒有二十天在外头。这样的情况,顾淮之也不太想让徐清漪怀孕。孩子刚出生,父亲一直不在家,这像什么话?后来稍微得了闲,顾淮之又觉得快要进京了,小婴儿赶路不方便,万一冷着或者病了,都让人发愁,索性跟徐清漪商量着回京后再要孩子。

不成想这孩子来的这么着急,还赶上了个好日子叫大家知晓特别到来。

顾琉和王氏也很满意,顾淮之膝下就一个顾燮,难免孤单了些。现在徐清漪再度有孕,不管是男是女,总归让顾燮有了个血脉相连的手足。

便是顾燮也兴奋直蹦,一骨碌蹦到顾淮之跟前,喜滋滋问顾淮之,“爹爹,我是不是要当哥哥啦?”

看到顾淮之点头表示肯定后,顾燮喜得见牙不见眼,立即乐呵呵地盘算开了,“要是个弟弟,我就带他去射箭扎马步,要是个妹妹的话……嘿嘿,我就把爹爹私库里的首饰珠宝全都翻出来给她当嫁妆!”

众人顿时哈哈大笑,顾淮之也哭笑不得,伸手揉了揉顾燮的头,无奈道:“你倒是好算计,拿我的东西来做人情。”

话虽如此,顾淮之眼中却淌着温和的笑意,显然不介意顾燮的玩笑话。

不仅如此,顾淮之还特地注意了一下顾燮的情绪变化,见他只有高兴并无失落担忧的情绪,顾淮之心中也松了口气,接着给他预防针,“你娘怀着弟弟妹妹很辛苦,你要是有什么事,别去闹你娘,等爹回来再告诉爹。”

顾燮一直都是顾淮之和徐清漪重点关心的对象,听了顾淮之这话,顾燮心里稍微有那么一丢丢的不开心,但是想到大家都在高兴,不好扫他们的兴,顾燮又迅速将这抹不快掩饰了过去。

不过,顾淮之可是他亲爹,顾燮这一瞬间的情绪变化瞒得过别人却瞒不了顾淮之,等到众人都散了,顾淮之一手扶着徐清漪一手牵着顾燮,给顾燮做心理辅导,“小婴儿从孕育出来到出生,是一件十分磨人的事情,会给母亲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当年你娘怀着你的时候,又是孕吐又是浮肿,遭了十个月的罪才把你生下来。这次你的弟弟妹妹又要跟你一样折腾你娘一回,不要觉得爹娘的注意力被还没出生的弟弟妹妹夺走了,当年你还在你娘肚子里的时候也是这样受尽关注,只是你不记得了而已。都是爹娘的孩子,爹娘一样疼你们。”

顾燮的别扭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听到顾淮之这么耐心地开解他,顾燮反倒不好意思了,红着脸低头道:“我也很高兴娘亲有弟弟妹妹了,就是有那么一点点不习惯。”

“没事,以后自然而然就习惯了。”

顾燮无语,这果然是亲爹,安慰人的方式都这么与众不同。

第二天,宋璟前来一把脉,果然向顾淮之道喜,说徐清漪已经有了两个多月的身孕。

徐清漪很是惊讶,想着这个月月初还来了月事,脸色立即变了。宋璟见状,心里有了成算,说这种情况也算正常,不必太过担心。

徐清漪彻底放了心,安心在家养胎。顾燮倒成长了不少,头一回做哥哥,见着什么都想给弟弟妹妹留一份,回去后把自己小库房的东西翻了好几遍,捧了一堆物件跑去找徐清漪,说这是给弟弟妹妹的。直把徐清漪笑得不行。

顾淮之人逢喜事精神爽,干劲更足。

想着前面贪墨之事,顾淮之跑去向元熙帝打了个申请,说是想在户部衙门口立块碑警示众人。

元熙帝问碑上刻什么,顾淮之沉思片刻,提笔在纸上写了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元熙帝端详了这幅字许久,最终点了点头,正色道:“既然如此,就在所有衙门口都立一块碑,让官员每天进出都仔细看看,明白他们这身官袍是为谁穿的!”

元熙帝亲自下的命令,立碑的速度那叫一个快。没过多久,各衙门门口都立了块半人高的石碑,上面笔画银钩刻着这触目惊心的十六个大字。有识货的,见了那字儿心里便打了突,这可是陛下的御笔亲书啊,看来陛下对贪墨之事深恶痛绝,千万不能触他的霉头。

顾淮之则在思考,贪墨之事处理了一桩还有一桩,屡禁不止。尤其是现在消息不灵通,不像后世有各种渠道能得知各方面的消息。现在这社会条件,要想从中做手脚真是太简单了。前朝给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恤银,一人二十两,层层盘剥后落在家属手上的,竟然只有二两。就这样还让他们欺上瞒下糊弄了许久,直到民怨爆发起义军四起皇帝才发现中间还有这等隐情。

但那时,一切都晚了。

经过贪墨之事,顾淮之忍不住想到,京城还是天子脚下,都有人胆大包天敢行贪墨之事。下面的州郡,不知有多少贪墨事隐而未发。

得想个办法给这帮蛀虫脑袋上悬把刀才行。

第117章 新发现

正在顾淮之思索时,庄子上的管事来报,说是有匠人发现了一种办法,能降低造纸的成本。

顾淮之当即就蒙圈了,降低造纸成本改进造纸术,这熟悉的套路……

莫不是走了个王莽又来了个蔡伦?

那可真是太好了!

顾淮之心情大好地来到庄子上,果然见到了经过改良后的纸。摸着良心说,这纸的质量和顾淮之平常用的不能比。但顾家家底厚,顾淮之这个嫡长孙一应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这纸当然不能和现如今最好的纸张相比,放在寻常的纸中,也能算中上了。

顾淮之又提笔在上头写了几个字,发现这纸张并不怎么泅墨,书写效果都能赶上顾淮之平常用的纸张了。

重点是,这种纸便宜啊!

顾淮之所用的纸,造价昂贵,一刀便要五六两银子,还有更贵的纸,要卖十多两的价格。哪怕是市面上普通的宣纸,一刀也要三百文左右,也就是说一张纸就要三文钱。都说读书费钱,不少的钱就是费在纸上。

而这匠人造纸的成本,一刀的成本还不到五十文。就算卖一百文一刀,也是暴利。

这样伟大的发明,只要传了出去,怕是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要为这匠人立长生牌了。

这是造福万民的伟大发明啊。

顾淮之心中兴奋,要带着这李姓匠人进宫面圣,好好说说各种利害。

没成想这李匠人一听要进宫,当即腿一软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只摆手,“不成的不成的,小的身份低微,哪能去面圣?吓都吓死了。”

顾淮之一把扯住他的袖子,一手拿着新制的宣纸将人拖进了宫。

今天是休沐,元熙帝好不容易得了闲在御花园松快松快,就听内侍匆匆来报,说是顾侍郎有要事要面圣。

对于顾淮之,元熙帝素来多了几分偏爱,待他如同自家子侄。听闻顾淮之拎了个匠人一同进宫,元熙帝心里也好奇,这又是有什么好事发生了?

也难怪元熙帝会这么想,毕竟顾淮之一直以来给元熙帝带来的都是好消息,堪称是大晋的报喜鸟,次数多了,元熙帝一听到和顾淮之有关的事都下意识地认为又有好事要发生了。

事实证明,元熙帝的直觉没错。

拿到这微微泛黄的纸后,元熙帝亲自提笔写了几个大字,发现果然如同顾淮之所说,顺滑度不下于中上等纸张,还不泅墨,造价还低,简直就是广大书生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