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定好一处突破口后,大量的跃进生物集结在门的另一端,准备发起猛攻,成批量的跃进生物渡过星门,抵达门彼端的恒星系统。
对了应对采集者们的入侵,协调会这边也随之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远比以往数量更加庞大的协调会作战单位进入到恒星系统内。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太空搏杀,纵横战场的光剑以及象征着奇点爆发的伽马射线暴频繁出现在战场内。
双方都在源源不断的投入兵力,拼的就是看谁的数量多。
这方面当然是采集者占据优势,只要有充足的资源,它们想要多少个体就有多少个体,等到门世界内一些恒星系统的引力环建成,可以开采恒星资源,那跃进生物的增加速率还可以再放上好几百倍。
而这些,都是门世界内的国度、势力所不清楚的,如果他们知道,绝对不敢像现在这样当悠闲的旁观者,无动于衷。
在进行大规模集群会战的恒星系统内,大量的残骸几乎遍布整个恒星系统,平均每隔几公里就能看到一个残骸,虽然几公里在地面上很远,但在宇宙尺度上已经是相当密集的一个距离。
这些残骸就像是一团乌云笼罩住整颗恒星,亮度都下降了不少,或许当这颗恒星的光芒被河系内某颗星球上的智慧文明观测到时,他们会惊慌地认为是某个宇宙文明正在建造戴森球也说不定。
采集者们对于会战的胜利是志在必得,在了解到协调会作战单位还是需要人员操纵之后,坐实了它们同协调会打消耗战的想法——协调会的人会被它们杀死,而且会越杀越少,而它们则不在乎这些。
事实正如采集者们预估的那样,激烈的会战持续了一段,协调会选择了撤离,协调会一方损失三千多数量的作战单位,而采集者这边损失了近一百多万只的跃进生物。
这不管是在协调会还是门世界内那些国度、势力眼中,采集者的这场会战中都是吃大亏的,但实际上,采集者这方占了大便宜。
从战场中跃进生物的尸体中回收质子晶格体、固态氦等战略资源,极大的缩减了采集者这方恢复跃进生物数量的时间。
跃进生物的孕育难度其实比母舰生物小,需要消耗的物质资源也相比母舰生物少很多,毕竟跃进生物的体量只是介于帝国巡洋舰到驱逐舰之间,孕育速度自然是不必说,只不过战略资源的制取需要时间,如今战场上就可以回收一部分仍然完好的战略资源,跃进生物的集群数量恢复速度自然也就加快。
可这些协调会是不知道的,他们还在因为采集者投入的血本损失而沾沾自喜。
抢下恒星系统的采集者们一方面回收战略物资,一方面在恒星系统内架设起涟漪巨构,遮蔽协调会在这个恒星系统内使用灵域的能力,协调会在无反攻夺回阵地的可能——至少在他们有方法应对涟漪巨构以前,这样的结果都不会改变。
重新恢复数量后,采集者们继续如法炮制的发动新的攻势,协调会因此不得不集结大量的兵力与采集者们相抗衡,超光速跨恒星的机动性被涟漪巨构遏制住,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不想战线崩盘,就只能和采集者这样硬碰硬。
然而在新开辟的战场中,协调会再次舍弃了阵地,战损比仍然是同上次一样,采集者这方的战损比非常难看,付出的伤亡高达百万,而协调会仅付出数千作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