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碱化工产业链(2 / 2)

晋颜血 上林春 1494 字 18天前

生石灰放在那个时代,是最完美的干燥剂,储存粮食的仓库中,洒点生石灰,可以有效吸水,防止谷物受潮发霉,也特别适合香菇和木耳的生产。

没错,将来有了足够的人手,杨彦会推广种植香菇和木耳,以及各种药用及食用菌类。

而以生石灰加水,既可煮木料,又可得到熟石灰,熟石灰的用途更广泛,除了建筑原料和杀菌消毒,还可用于对纸浆的漂白与糖的脱酸,当时的蔗糖,因工艺不过关,普遍带有一种酸味,如经熟石灰处理,可以制成近似于现代常见的白砂糖。

只是淮北不产甘蔗,提纯饴糖还得放到建康才行,不过熟石灰另一个关键用途便是与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调配,制造农药。

硫酸铜的制取较为麻烦,天然的硫酸铜叫胆钒,大约产于云南和山西,杨彦要想打过去,还不知道猴年马月,但没关系,可以把铜培烧成氧化铜,再以硫酸制取。

那么铜和硫酸从哪里来呢?

铜产自于安徽铜陵,即当时宣城一带,硫酸可以从黄铁矿中制取,黄铁矿产自于安徽马鞍山,即当时的姑孰,这两处未来还是有条件攻占的。

毕竟要想农业增产,除了先进的耕作方法,化肥和农药也是必不可少。

纯碱则主要应用于平板玻璃与玻璃器皿的制造,以及面食的膨松剂,动物皮毛洗涤与鞣革中的碱剂。

其实在东海郡境,今连云港附过,就有储量庞大的石英矿,杨彦也知道玻璃的好,但他手头实在是没人了,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相对而言,烧碱在那个时代,一些化工和纺织上的应用暂时还没有条件,能应用的方向,只是肥皂与造纸,以烧碱造纸,可以有效的分离纸浆中的非纤维素成份,使得纸面更加坚韧和细腻,再以熟石灰漂白,杨彦有信心未来的杨郎纸,足以风靡建康!

古人并不傻,如石灰产业链这类侧重于操作的项目,不需知道原理,只要告诉他步骤,12345清清楚楚,一样可以做出,说到底,还是人手不足啊!

杨彦暗暗叹了口气,如果他能掌握东海国全境,就足以打造出一条近代化的碱工业化工链条!

……

如今杨彦手头再也没有多余的人手了,每一个人都有事做,全军上下就如一根绷紧的发条,有条不紊的工作着,通过量变渐渐积蓄着质变的能量。

又是三天过去,郯城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天地间北风呼啸,一片苍茫。

现代人看下雪,那是美景,而古代,一场大雪足以冻死诸多的贫民,不过随着蜂窝煤的推广,每一户每一家都是温暖如春,安渡凛冬。

并不仅仅是杨彦这里的两万多人,煤炉和蜂窝煤也传入了郯城诸大户的坞堡当中,煤炉没有技术含量,熟练的工匠看一眼就能做出来,但蜂窝煤不同,如果不加黄泥,煤会很快烧光,加多了,火头又不旺,配方严格保密,因此郯城乡豪虽然仿制了蜂窝煤,却效果不佳,要么不够温暖,要么一会儿就烧没了,夜里还得换煤,打扰主家睡眠。

无奈之下,只能向相府购买。

杨彦给的价格还算公道,一只蜂窝煤两升麦子,或者三升豆子,小户每天需要使用几百只,大户得好几千,光卖蜂窝煤,每天的进项就有数十石粮食,积少成多,这是相当恐怖的。

不过这个价格真不贵,杨彦曾卖过木炭,一斤五钱,折合一升谷子,而一只煤的重量就超过一斤,燃烧效率也不差于同等重量的木炭。

当时麦子比稻谷便宜,因此两升麦子一只煤。

食盐也是按市价出售,盐价一般为米价的七到八倍,即每石万钱左右,在郯城这个地方,杨彦不收钱,全部以粮食和布帛折算,当然,给金银他更欢迎,油则是与建康一个价,实际上即使不种地,光靠煤盐油的收入,已经足以养活全军两万多人了。

这一天上午,杨彦趁着闲遐,带着荀华和萧巧娘去看看崔访等士人给小孩子们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学会了那些文章,又会写了哪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