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之南洋惊潮 第129节(1 / 2)

我看到了漫山的花海,天山红花在绿色草地的背景下显得生机盎然,绿草茵茵,牛羊满山坡,偶尔的一颗大树像父亲一样立在草原上,树下的牧羊人正懒散地躺着。

没跑多远,眼前的一切便更加让人心旷神怡,大片的淡紫色薰衣草花开得热闹、英勇,那迷人的味道扑在我的脸上,神秘而梦幻。我不禁多看了几眼,随后闭上眼,享受花香沾身的迷醉。

很快,车从芦草沟镇横穿而过,不大的镇子里似乎还带着薰衣草的味道,车进入国道,一路在草原上飞奔,说来也怪,车才开出去大约四十分钟,景色全变,连绵起伏的硬山,看不到头儿,那尖锐的石头看上去生机似乎在这一刻止步。

而我们的目的地却依然朝着纵深处绵延,海子说道:“珉儿,这里真的会有墓穴吗?”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只能说道:“我刚才就在琢磨,到底会是什么?我觉得还真的可能就是墓穴。”

前面一座石山挡住了去路,我也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前方的山坳子十分狭小,我的越野车想开进去,太困难了,海子下了车,很快,他跑了回来,说道:“珉儿,换我来开!”

我坐到了副驾,刚挂上安全带,一阵强烈的推背感传来,海子尽然硬生生地朝着山坳子里冲了进去,下一刻,他并没有直接撞到山坳里,而是车身一歪,一侧的车轮胎挂在了山壁上,车斜斜地开了进去。

我吓了一跳,却发现车又平稳地落到了地上,眼前的景色再次让我吃惊,老大一片的空旷地,山谷幽静,这是一处被群山环绕的旷野,远处的山如刀削一般地笔直,一条巨大的裂缝贯穿了山谷,就像是孙猴子从石缝儿里奔出来后的景象,无数的巨大石块从山顶滚落,散落到了地上。

我们进入的小道儿正是被雨水冲击出来的路,这雨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将山谷小路变成了山坳,只不过出口很窄,里面很宽敞,我想要不了百年,这里也就成了一条可以让车无阻通行的路。

鹌鹑的地图显示就是这里。可一眼望去,却是什么都没发现,除了大石头。

我一步一步地朝着中间走,耳边轻轻的风声,如果不是来寻找墓穴,那么我一定会感觉非常舒心。

海子走到我身边说道:“珉儿,第三支队伍就是这么进来的,大晚上的,操作无比困难,我觉得他们中间一定有一个开车技术很好的人。”

我没心思听他说:“我在想几十年前的鹌鹑如果是通过县志找到了这里,他又如何确定是这里呢?”

很快,我发现了一些细节,我看到一处大约四层楼高的大石头,这石头从中间碎成了三块,三块石头的距离都不远,不对劲儿的地方在于,中间居然没有散落的岩石。西境的石头山,岩石的碎片可以扎爆轮胎的,也就是说很脆,那这么大的石头落下,应该在碎裂的中心有无数的略小的石头,可是这里没有。

这三块大石头的中间区域没有草,这也可以解释,因为太阳照下来的时候,正好挡住了中间区域,太阳偏移之时,又被另外一块石头挡住,下山时,再次被第三块石头挡住。这就导致了中间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什么都不长是可能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被太阳照不到的那一面应该会长苔藓,可是,也没有,这就诡异了,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儿,中心处的岩石曾经被什么东西盖起来过,里面的温度很高,很干燥,导致了苔藓没有生存条件。

很快,我发现了中间的土壤与周围也不同,我用手抓起来一把,这是一种混合着某种东西的土壤,表面看似是一层平常的土,但越往下却感觉土有点轻。

我抓起一小撮,慢慢地放进了嘴里,我闭上了眼,一种微微地苦味儿传递到脑海中,接着是淡淡的咸味儿,我的口水在变少,当我舌尖将它们分开的一刹那,我知道这是什么了。

我吐掉了嘴里的渣滓,用鬼王铲朝下狠狠地挖了一下,果不其然,一层大约一指头深的黑色土壤,这是火烧过的痕迹,一个答案呼之欲出。

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还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我所在的地方就是他们生火造饭的地方,从厚度看,至少使用了有十年以内的样子。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地发现,这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论是逃难也好,躲避也罢,总之这里生活过人,火熄灭之后,水的到来让未燃烧的碳被冲刷和掩埋进了地下,所以,土壤的重量比较轻,而碳吸附着多年来的杂质,最后碎化,把土壤的颜色改变了些许,正是因为碳的缘故,石头里的青苔没有生存空间。

我隐约看到了在那个年代,几十个帐篷,散落在这里,他们的牛羊有限,在这片草原艰难为生。

很快,我找到了第二堆陈年篝火的痕迹,那是一块巨大的凹陷的石头,这大石头也有两层楼那么高,它正好形成了一个凹陷,篝火靠在凹陷里面,将岩石都烧得黢黑,这么多年过去了,黑色依然存在,这还说明了当年的人烧得最多的是松树,松树的油脂在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被火喷射在了岩石上,百年的雨水也未能将它消融。

我深吸一口气,甚至靠上去试图用鼻子闻一闻,或许还会有淡淡的松香味儿,可惜,什么都没闻出来,甚至手摸上去也没有了黑色,这是油脂渗入了岩石中。

第335章 找不到的土包子

海子在远处大声地叫我,我几步赶了过去,这里接近中间区域,大约是两个足球场长的地方,我看到地面已经呈现出了黄土色,这里是一片山丘,这山丘很古怪,地壳儿很松软,海子一脚踩上去,下面已经塌陷了一块,下面的土壤呈现出了蜂窝状的小颗粒。

我问道:“海子,你周围没有发现脚印吗?”

海子摇摇头,说道:“没有呀!我就是想过来看看,总感觉这里不自然。没想到一脚踩下去了。”

我掏出鬼王铲用力地铲下去,没想到朝下半米的距离全部是类似蜂窝状的土壤,好生怪异,不过,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有关于这样情况的记忆,就是想不起来,就在这时候,我的鬼王铲明显遇到了一些阻力,鬼王铲顿时停了下来,我从黄黑色的土壤里摸出了一截沾满泥土的小尖刺。

这是一段骨头,这骨头上沾满了细密的土,我用手轻轻一捻,便成了渣滓,几乎与周围那蜂窝儿状的泥土毫无二致,我浑身一颤,我知道了这下面埋的全是骨头,在草原上,有过这样的习俗,吃完的骨头不会随意散落在草地上,而是搜集起来把不能用的部分全部埋掉。

最初的古人,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儿,大约过几天,就会将骨头丢进坑儿里,再埋上一层薄土,如此一来,苍蝇蚊虫什么的便会少一些,再过几天,再丢一些,再埋上土,如此反复到堆成一个小山,再去挖第二个坑儿,对草原人民来说,差不多就是一个垃圾坑儿。

随着时间的流逝,最上面的骨头反而最先开始腐烂,因为雨水和春去秋来,大自然的力量下,骨头空心化,最后渣化,若干年后,结构还在,但与土壤无异,这也是古人说的“人死不过黄土一杯”的道理,而下层的骨骼因为有土壤的密闭,加之被水流腐蚀的少,所以,还能保存下来一些,但因为土壤里含有庞杂的各类元素,导致了骨骼缝隙中灌满了沙土,打开的时候,其实与沙土没什么两样儿。

可能很多西境的朋友要说这不对吧,西境经常打开的土层中就有完整的骨骼,并没有被沙土化,这也是对骨头的不了解,这煮熟的骨骼和生骨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生骨有肌肉、脂肪和皮囊的保护,虽然会腐烂,但骨骼上却会生出一层骨膜儿,还需要当地少雨和至少一米五以下的深度,才能很好的保存。

熟骨其实和古人庄稼收割完,直接放火烧麦秆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看成肥料。

附近没有第二个“垃圾坑儿”,这就说明了这个部落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可以说比较贫寒,吃的牛羊肉也不过堆满了一个大坑儿,曾经我爷爷带我去的一个废弃的古部落,那“垃圾坑儿”足有十几个,而且很分散,这就说明了当年这个部落的规模。

“珉儿,你可能还真就说对了,这是一群逃跑的人,在这里找了个世外桃源,苟且偷生。”海子说道。

我却摇摇头,说道:“不像,逃跑的人何必挖‘垃圾坑儿’呢?反正不是久居之地,随便丢一丢,也没影响的。”

“那你的意思是这里是一个小部落?”

我没有回答,我觉得我离真相很近了,我说道:“海子,你四下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我需要点时间。”

海子站的地方算是一个高地,我站在上面,开始的时候,只是四下乱看,但很多的视线会被巨大的石头所挡住,以至于看了个365度,也没找到不合理的地方。

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我开始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地图,我尽量想象自己站在空中,将每一块石头像摆棋子一样摆在我脑海的沙盘中,很快这地图构架了出来,在碎裂岩石的远处,还有一块区域,那里十分空旷,我的侧面就是一堆一堆散落的岩石,朝着岩石的远处,是山。

我所在的地方空旷无比,是一片大约有三个足球场大的草场,再过去又是山,而且山很高。

古人生活的地方,已经显而易见了,那里的侧面是大山延伸的山脚,正好形成了一个山窝儿,可以说到了冬天,正好阻挡寒风,夏天太阳也会被大山挡住。生活的地方是完美的。刚才确定的是这里的人口并不多,我感觉大概是在百人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小小部落,再说这块地方对于这样一个部落那是绰绰有余了。

问题来了,我现在怀疑元兵到底是追击呢,还是进军呢?追击不可能有这么厚的篝火堆积,进军呢,这样的小部落值得在冬季弄这么多人来攻吗?要知道一个部落是不可能全部都是男子的,里面还会有小孩儿和女人,老弱病残,就算两百人,能有五十的男兵,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对元兵来说,几百人的队伍一次冲锋就没了,或许看到元兵的骑兵,投降是保全族群唯一的选择。如果从投降的角度,这又解释不过去,元军将领不是傻瓜,冬季奇袭到这样的部落,只为耀武扬威,那意义不大,冬季,对骑兵本就不公平。所以,一定有一个原因让这个族群要在冬季被元兵剿灭。

我脑海里开始缩小范围,沉吟半晌,我冲开着车还在四处乱跑的海子吼道:“海子!有没有发现土包子?”

“没!有!”海子的话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