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74节(2 / 2)

锦绣用亲身经验验证了这个想法的天真,没瞧见差役在他下半身重点部位摸来摸去吗?大兄弟已经好几次被人拨来拨去好几次了,他能说什么?谁不是这么过来的?

放平时还能被人认为是性骚扰,放现在,你吭一声试试?

立马有差役将你压下去枷锁伺候!

最终确定锦绣没问题后,锦绣才穿着单薄的里衣拿回自己的考引和考蓝,这才有功夫开始穿衣服鞋袜。

关键是做这些的时候,要快速,不能挡着后面的人。

等穿戴妥当,披头散发的离开贡院门口,这才能慢慢摸索着将头发打理整齐。

周文就在锦绣后面进来的,两人瞧瞧对方,都觉得对方虽然看起来狼狈了些,但依然好看,然后默默分开,寻找各自的考场。

锦绣很庆幸自己没分到臭号,因为乡试要考三场,每场三天,前后就有九天,这九天内,考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在号舍内解决生理问题。

即使被盖了屎戳子,该解决的还是要解决。

而且解决在号舍恭桶内的东西,也要抽空,等每场结束后找茅厕处理掉,要不然不说别人,首先受不了的就是自己。

因而,靠近茅厕的号舍,味道如何可想而知,简直算的上是十面埋伏。

锦绣照例将号舍擦拭一遍,看看时间不早了,索性坐在位置上默背四书,等着开考。

一般来说,第一场主要从《四书》中分别出一文,做一首五言八韵诗,经义题四道。其中四书题目要求每道题都写到两百字以上,另外的四道经义题,需要写三百字以上。

以上内容的考试时间为三天。

至于第二场,从《五经》中选五道题目,没题要求三百字以上,另外分别做诏、判、表、诰命题各一道。

以上都是日后官场上写折子必备的知识,以此来考察各位考生对各种形式的公务内容的了解程度。

到了第三场,则是五道结合实事的策论题,要求考生言之有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问题没有答案,有些问题可能是当朝正在激烈讨论的事情,被考官写进了考试内容中。

要是遇上最后一种,刚好考生的想法非常有可实施性,被考官看重,那这人就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实则这种好事几十年也不一定能遇上一次。

其余的,就看当朝会不会临时加考算学或者律法,比如今年,这两科就都加在考试中。

锦绣看到题目的时候乐了一瞬,一个经历过高等数学折磨的人,现在的算学题目对他而言,简直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锦绣遇到的题目是:“良马日行二百四十里,驽马日行一百五十里,驽马先行一十二日,则良马何日追及之?”(1)

锦绣简单列了方程式,算出答案是二十。

这样的考题,不要求考生写出具体过程,只要将答案写清楚即可。

锦绣算的毫无压力。其他几道相对于这道,稍微加了难度,但锦绣算的依然毫无压力,可以说,现在的考试内容对锦绣来说不是最难的事。

相反,最有挑战难度的,是如何在这方寸之间的号舍内,待满整整九天。

还未中午,就有差役抬着整框的炭,挨个儿给考生发放。连带着炭火一并发放的,还有蜡烛。

号舍内有准备好的炭盆,到了夜间,温度下降,考生可以将炭火引燃,用以取暖。

每人就四五块儿拳头大小的炭,肯定是要省着用了,就这么点事,有的人宁愿冻着,硬扛,也不动手引火。

至于原因则非常现实,因为他们不会。

虽然现在是八月,白日温度偏高,但到了夜间,在没有门窗的号舍内,没有厚实的衣物,也没有暖和的炭盆,加上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小身板,第一晚就有人开始咳嗽。

到了第二日白天,就有人直接晕倒在号舍内,被差役架着出去,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坚持到第一场结束,很多人神情恹恹,好像大病一场似的,提不起精神。

想锦绣这样生龙活虎的就格外引人注意。

锦绣这几年再府学低调做人,高调考试,同为府学学生,考场内不少人认识锦绣。

见到锦绣这幅样子,还惊讶了一瞬。

因为锦绣看起来,实在比他人精神太多了。除了衣服略皱了些,其他和平时无异。

但同在考场内,大家的主要精神还是放在面对考试上,本来考试压力就大,加上考场并不友善的环境,很多人经历过前三天,比生一场病还耗精神。

别人觉得锦绣状态好,殊不知锦绣快要嫌弃死自己了,感觉整个人身上有股馊饭的味道挥之不去,第一场结束的第一时间,锦绣就拎着恭桶跑到茅厕,处理了个人卫生问题,顺便将恭桶里里外外的冲洗了一遍。

就算这样,锦绣格外灵敏的鼻子,依然无时无刻不处在崩溃的边缘。

尤其大半夜的,隔壁考生不知为何,一连往茅厕跑了好几趟,一趟比一趟时间长,带回来的那个味儿啊,顺着空气飘过来,就别提了。

锦绣已经撕了两团纸将鼻子堵住了,可那味道依然挥之不去。

这头锦绣在里面受折磨,元老爷在家里急得上火。

一天到晚拎着小茶壶,里面全是下火的茶叶。

寿管家见元老爷这样,做什么都静不下心,于是劝道:“老爷您不妨去对面时家,或者巷子尾的何家瞧瞧。”

元老爷被寿管家一提醒,猛地一拍脑门儿,懊恼道:“瞧老爷我这记性!”

说罢让寿管家将他的小茶壶给添满了,才脚步匆匆出了门。

先去了何家,因为元老爷觉得,何掌柜和自己同样身为商人,而且都是家中独子考试,加上两人多年交情,和此时的自己比较有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