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156节(1 / 2)

锦绣的科举日常 轻云上 2947 字 19小时前

元老爷倒是提议:“这个想法是对的,一定要严格把关,像是昨日我听下人念叨,说是前头来了个自荐的江湖郎中,想在展览会上有一席之地,自称是有什么生子秘方,保证一胎得两大胖小子,不灵不要钱,这种江湖骗子万万不能让混进来。

倒是去年你们衙门的总结的那个开荒地种甘蔗,同时要植树造林,防治风沙的法子,确实极好,可以拿出去和人交流交流。

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生意,做好了,子孙后代受益无穷,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识货之人。”

锦绣轻笑:“怕是想要咱们蔗糖方子的人都比想主动保护环境之人多呢,这事儿急不来。”

虽然人类的种植活动,才是这片土地上各种生物急速灭绝的关键,但为了生存,人类的选择,永远都是先破坏,后保护,千百年来都无解。

两人走着没费多大功夫就到了岔路口,往左,有一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方向直通康来州,一眼望不到头,有工人正在路边热火朝天的栽树,大家面上辛苦,但心里踏实。

元老爷道:“这路现在修到哪里了?展览会伊始,可使用否?”

锦绣笑着点头:“差不多吧,成大人为了赶上咱们这边的进度,最近让人打包行李,住在施工队里头,盯着大家伙儿干活呢。

前几日还来信说,万一路修不好,希望咱们的展览会能稍微晚上几天,等等他们,等是不可能等的,只能辛苦成大人多在工地上住一段日子了。”

“听你这意思,是康来州那边今年也想来参加?”

锦绣笑眯眯道:“不止呢,成大人野心可不小,今年参加来学学经验,明年照猫画虎,在康来州也组织一个,若是效果好,岂不是做梦都能笑醒?”

元老爷摇头:“展览会做大做强也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哪儿有那般简单,不过让他们来吧,开门做生意,迎八方客,都是给咱们壮声势,好事!”

这头锦绣将元老爷送回去,自己反倒是穿着旧衣,骑马出城,赶去乡下各处盯着农人秋收。

之前柳大人给的数据说是庄稼增产,是一批早熟粮食,像什么菘菜之类的,他本人做事谨慎,没敢一上手就拿百姓吃饭的水稻试验。

现在则到了稻子丰收的季节,万水村作为被锦绣给予厚望,想打造成梯田水稻种植示范村的地方,自然是少不了走一遭的。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一路到了县里,在从县里转去万水村,这一路已经全部被修整的十分平整,一年前走这条路,不论是人还是马,都少不了沾染一身灰尘,狼狈不堪,泥泞不平的路让来往的时间增加了一倍不止。

锦绣一整天时间,也就能来回一趟万水村,最多看看万水村附近的几个小村子。

现在早早出发,仅用小半个时辰功夫人就出现在万水村村口。

村口今年春天新挖的水井上架着一架崭新的水车,几个身形矫健,脸色红润的妇人正在水车边打水,小孩子们被赶的远远地,生怕有调皮的小子出于好奇,爬上去瞧瞧,不知轻重掉下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村口一颗百年大树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不知说着什么,不时传来一声大笑,即使是在说笑,手里的活计也没落下,给自家儿孙缝补衣服的,打磨农具的,看起来是聊天干活两不误,一派合乐。

远远望去,村子两边高高的山上,梯田修建的整整齐齐,一层层金黄的稻穗逐渐弯下腰,风一吹微微摇晃,发出整齐的莎莎声,显示他们成熟在即,等待农人收割的事实。

梯田两边的豁口则被人小心的挖开,将地里多余的水放出,方便稍后的收割,一小股混着泥土的水流,顺着两边的水渠缓缓流入之前修建好的储水池中,储水池里还被农人小心的养着好多大鱼。

尾巴一甩一甩的,在池子里懒洋洋好半天都不带翻身。

傻了吧唧的,想吃的时候就去自家地头的储水池捞一条,方便的很。

至于说梯田上方的鱼不小心游到下方,被下方的人家打捞回去吃进肚子这种事时有发生,日日为此闹矛盾,破坏邻里关系,就全靠村长那个小老头调节了。

村长调节的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各打五十大板,谁不服?不服憋着,否则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下次不要请他老人家特意过来调节,他家里还有数不尽的农活要干,家里小闺女终于有了下落,一家人忙着欢喜,且没空呢!

锦绣的马踢踢踏踏停在村口的时候,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村民们一见是锦绣来了。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热情的朝他涌过来。

“元大人,这么热的天儿,您咋个来啦?”

“就是,来就来吧,好歹坐辆马车呗,晒晕了家里父母可要担心的!”

“下次您若是想来咱们村里瞧瞧,提前让人告诉老张一声,让他赶着村里的牛车去接您,现在路好走,牛车上搭个小棚子,风吹不找雨淋不着,人还能在里面睡一觉,一睁眼就到了村口,可舒服呢!”

第159章 不夜城 野心

从万水村回去, 夜间就寝时,锦绣躺在床上好半天都没睡着,一直睁着眼睛看床顶的百子千孙图。

姜良缘突然出声道:“夫君你是有什么心事吗?”

锦绣伸手握住对方搭在被子外面的手, 转头道:“我打扰你休息了吗?”

姜良缘转个身, 侧身看着锦绣:“没有,只是感觉你今晚有些不对劲。”

锦绣也跟着侧身,两人面对面,手握着手,亲亲热热的说话。

“我今天去视察下面百姓秋收情况,怎么说呢,那些农家孩子,就这么大。”

锦绣用胳膊在床帐内比了个距离:“两三岁的样子,刚学会走路, 跑起来跌跌撞撞的,不注意就吃一鼻子灰, 一个个晒得跟什么似的,小脸干燥脱皮, 跟在大人身后捡稻穗, 帮着家里干农活儿。

还有处在哺乳期的孩子, 母亲不可能安心待在家里照顾孩子, 孩子一会儿渴了,一会儿饿了, 只会哼哼唧唧,根本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做母亲的无法,就用背篓将孩子背在背上,一颠一颠的一起在地头晒着。”

锦绣想了下, 道:“才不到一岁的孩子呢,放在地头不放心,又抽不出人力专门去照顾,家里有七八岁的孩子还好,大的还能带一带小的,要是没有兄长姐姐,那是真遭罪,装在背篓里,稻子地里的蚊虫一口咬下去,小孩子稚嫩的皮肤就是一个包,十天半个月也消不下去,痒的到处蹭,哭声叫的我心头怪不是滋味儿的。

还有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已经被家里当成半个劳力在使唤了,割稻,挑担,脱粒,洗衣,做饭,打柴,闲时抽空给家人缝补衣服做鞋袜,能干的让人心酸。”

姜良缘拍拍夫君手臂,想了下突然问:“以往去乡下,想来看到的与今天所差无几,为何今日会突然这般多感慨?”

锦绣认真想了下,才认真道:“大概是感情不一样了吧。以往我将自己当做这里的知州,将百姓当成我的责任。现在我依然是明安府的知州,但他们却不仅仅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晋升的阶梯,不是我做出政绩的工具。

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思想,我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他们的日子也能跟着好过起来。”

姜良缘其实是不解的:“夫君你已经做了很多了,这一年多来,咱们在明安府做的一切,改变了许多,单就去年冬天没有冻死一个百姓,街上没有饿死之人,已经是明安府府志中有记载以来,三十五年未出现之盛景。

你现在走出去,听到的都是百姓的夸赞声,每一句夸赞都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没人会觉得你做的不够。”

锦绣道:“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真心实意的夸赞,我才想做的更多一些吧,百姓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能满足,我不想让自己受之有愧。”

姜良缘眼睛亮晶晶的看着锦绣,语气肯定道:“夫君,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那就放手去做吧,我会在后面支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