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197节(1 / 2)

锦绣的科举日常 轻云上 3117 字 20小时前

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至于明安府官员,这一波不仅有府衙的官员,还有下面县城的官员,大大小小的地方官,能来的今天全部都来了,他们中有人的眼神对锦绣充满了信任,仿佛只要锦绣说一声,他们立马就能跟着锦绣去造反一样。

还有人眼神冷漠像是众人皆醉他独醒一般,高高的站在至高点上,等着锦绣重重摔落的一天。

锦绣之所以无差别地让衙门所有官员都来这里观礼的原因就是这个,他的态度再一次摆的明明白白,就要让这些人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无惧无畏,不怕小人惦记。

高台上宁亲王老爷子的声音传遍了书院的每一个角落,传进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老爷子说:“你们是明安府的将来,或许有朝一日也是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的将来。

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先生,山长,我将倾尽所能教导你们一切能用到的知识,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走出书院,走向未来,将来撑起我们明安书院,明安府,甚至整个朝堂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你们能在书院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先生会在身后看着你们,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一把。”

后世许多场合领导发言,下面的员工不是打瞌睡就是发呆走神,但现如今的人们观念非常朴素,领导,尤其是当官的领导,在上面发言,下面百姓恨不得伸长脖子,耳朵眼睛盯在领导身上,清清楚楚的记下领导说的每一个字。

于是到了锦绣上台发言的时候,他说的非常简单朴素,不像老爷子一样,对所有的学生充满了希冀,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干一番大事业,不要辜负来世间走一趟。

锦绣开口道:“其他大话我不多说,今儿就跟你们唠唠心里话,我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成才。也从不奢望咱们书院所有学生都能有什么大出息。

人生际遇不同,命运不同,甚至出身不同,每个人的智商和勤奋努力程度都不同。

这一切一切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你们。

就算将来你们不在朝堂翻云覆雨,也并没有迈入官场搅弄风云,成为人上人,高人一等,光宗耀祖,让亲戚朋友跟着沾光。

但凡你们只要不辜负书院的教导,学以致用,不管你是去布庄当个账房先生。还是去酒楼给人家应聘掌柜,只要你不辜负书院的教导,不辜负你自己的勤学苦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明安府有用的人,咱们书院的建立就是有意义的。

甚至你在书院学了一趟,最后还是决定回家种地,我也不会觉得你就比别人矮了一头。书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们明智!”

万水村村长带领了他们村子的汉子们站在下面,一个月看着锦绣的眼神,分外热切。

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叫作死忠粉,但他们的眼神和举动已经深刻的诠释了这一词的深刻含义。

有些事不用锦绣明说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要不然外面百姓也不能为了一个进入明安书院读书的名额,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跟好了几十年的兄弟家闹翻。

说到底都是渴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人。千盼万盼盼的眼珠子都红了,盼的有些人一辈子没了希望。

谁能想到他们到了今天终于有实现这个愿望的一日?

别的不说,一个秀才名下能免六十亩良田的税收,这就是救了一家几十口人的命。现如今,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若是家里有田的农户,在太平年间赋税征走一半粮食,自家流一半,每年到了冬日里,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勉强度日,一年年一月月也就这么熬了下去。

这些农户到了饥荒年间,朝廷加重税收,天灾人祸之下,日子过不下去,也就成了流民。

何况还有很多没有自家土地的佃户,种的地都是租用了地主老爷家的,一年收四层租子的老爷都是良善人,逢年过节还要提着礼物去感谢地主老爷们仁善,给了自家一个活命的机会。

总之就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若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不说能改变自家的阶层地位,单单就是免六十亩的地说这一项就能省出许多粮食救活一家老小的命。

朴素的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帐。

当然再做之人几乎和万水村村长他们想法无声差别。这时候能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将自家孩子送来书院的都不是那些没有脑子的。

本来正常的开学典礼之后,学生家长和衙门官员都可以离开了,但由于这是第一届学生入学仪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让这些家长和官员们旁观了书院的一切。

于是众人就看见有身着青衫的文先生,也有身着短打,身材魁梧,胳膊有力的武先生,在院长一声令下,快速将学生分成了大大小小不等的几个队列。

有些人对学生喊话,快速按照名单将入学学生分为大中小几个班级。

每日几时起床,几时晨读,几时出早操,几时正式开始上课,哪一节课在哪个教室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着规定太多,一些刚入学年纪还小的孩子们记不住,又怕旁边的先生为难自己,又怕回家爹娘揍自己屁股,愁的一张小脸皱成了包子。

锦绣不为所动,先生们对此经验十足的样子,朝学生们喊话。

“记不住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回头不出三天保管你们将书院的规矩记得明明白白,这辈子想忘都忘不掉。

先生这里先给你们说一下,让你们心里有个准备,别进入书院了,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白白浪费这大好机会!

前面说了书院的大小规矩,这里说一下,书院对做什么事会有奖励,做什么事会有惩罚,奖励是什么?惩罚是什么?希望你们自己心里都有数。

书院绝对不包容,不纵容,任何一个毁坏书院规矩,给书院名声带来损害的学生,这一点希望你们记得清清楚楚,最好现在立刻马上就给我刻在脑子里!”

有些学生越听双眼越发明亮,而有些学生听了开始打退堂鼓,眼神不停转动,希望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爹娘,让他们带自己回家。

说实话,这一群人中,除了万水村村民的孩子那般从出生到如今从未识过一个字的,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府城内或者各县城内有家底的大户人家孩子。

这些孩子不可能不通文墨,进入书院都是有一定功底的,或者家里早就有了启蒙老师,但出于种种原因被家里送到书院。

这样的孩子有一点不好,就是从小被家里娇宠着长大,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罪。

和那些从小就下地上树下河摸鱼的孩子不一样。

乡下来的那些孩子从小吃惯了苦头,书院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反倒是另外一种享受。

有些孩子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好几年没有正儿八经吃一顿肉,方才光是听先生说,书院三餐管饱,一荤两素,外加一汤,这些都是给他们免费提供的,只要他们通过两年后的书院考核,第三年还可以继续白吃白喝,眼睛就唰的一下亮了。

不就是考核吗?考!为了这些吃食也不能放弃!

有些心思活络的孩子,甚至已经想着自己可以少吃一些,省下来的带回家给家里的父母姐妹尝尝。

虽然还没正式品尝过书院食堂伙食,但光听先生说就忍不住开始咽口水了。一定非常美味。

至于什么实行军队化管理,每日早起晚睡,锻炼身体的同时努力学习知识,在这些孩子心里那都跟玩儿似的。

农家孩子天不亮,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晚上摸黑回家,吃的苦,受的罪多了去了,现在书院的这些规矩,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跟种地一比都是小儿科。